2021年1月中旬,港股上市的新特能源宣布了一則消息,該集團欲考慮及探討首次公開發行以人民幣進行買賣的本公司普通股的可行性,即謀求發行A股。
這樣的決定并不令外界感到意外。近些年來,港股能源公司宣布回A股的消息此起彼伏,前腳有華電福新私有化退市,為A股IPO做準備;后腳有龍源電力創新性地實施換股吸收合并、資產出售和資產購買項目,打造了“A+H”兩地上市模式。
新特能源官宣謀求A股上市時,國內另一家硅料龍頭廠商大全能源早已向上交所科創板提交了招股書,并進入審核問詢回復階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國內硅料行業,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并稱硅料四天王。這其中,新特能源產量位居第四。但其市場價值不菲,母公司特變電工如今在A股市場的市值暴漲直至突破千億,很大程度便受新特能源的影響。
如今,新特能源正式提交招股書。盡管其并未如外界所預期那樣選擇科創板上市,但無論是超越大全能源的融資規模,還是暴增的利潤,都似乎在預示著這家硅料龍頭企業上市市值劍指千億。
募資規模超過大全能源
去年7月下旬,大全能源掛牌科創板,實際募資64.47億元,是預計募資的1.2倍。
上市首日,該公司市值旋即暴漲突破1200億元。并且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大全能源的最高市值曾超過1700億元。
同為國內硅料龍頭企業,大全能源的上市似乎為新特能源回A打造了一個模板。因此,當市場猜測新特能源A股上市的蹤跡時,“回科創板”的呼聲最高。
“科創板作為注冊制改革的試點,已經證明其具備超強的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能力和實體經濟競爭力的支持功能,以及融資能力。”一位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近些年來科創板上出現的一些光伏IPO項目都相繼證明,國內光伏公司在資本市場備受熱捧。記者注意到,此前,固德威、大全能源、晶科能源、禾邁股份、昱能科技)等一眾掛牌科創板的光伏公司均實現超募。這從側面顯示出,科創板對光伏公司估值的樂觀。
然而,今年3月份,隨著母公司特變電工官宣新特能源的上市地點為滬市主板,外界對其科創板上市的一眾猜想告終。“考慮主板上市可能是為了避免兩家公司在市值上出現較大差距。”前述人士告訴記者,當前身為母公司的特變電工市值勉強超過1000億元,而新特能源掛牌科創板,上市后短時間內的市值大概率會超過母公司。
不過,如果說新特能源選擇主板上市體現其避免自身估值短時間內被資本爆炒的謹慎,可其募資規模卻表明,該公司不會避其鋒芒。
此次,新特能源計劃發行A股股份3億股,預計募資88億元,全部用于年產20萬噸高端電子級多晶硅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建設項目。這一募資數據,顯然超過了產量排在前面的大全能源。
2021年,我國共計生產多晶硅50.5萬噸。其中,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四大企業合計產量占比超過75%。而新特能源在去年的產量為7.82萬噸,排在第四位,大全能源產量高出新特能源0.84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產量稍遜一籌,但新特能源去年多晶硅業務的收入卻反超大全能源,達到115.76億元。并且,在價格大漲的驅使下,該公司硅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逾158%。
不可否認的是,從截至去年的產能規模上看,新特能源的確要落后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和大全能源。按照四家公司公開的規劃信息,新特能源此前的規劃產能為2023年實現20萬噸,規模居首位的通威股份同期規劃產能規模則預計達到35萬噸。
而另一方面,新特能源的多晶硅盈利能力同樣略有遜色。招股說明書顯示,2021年,該公司多晶硅業務的毛利率為60%。同期,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的毛利率則分別為66.69%、65.56%。
影響估值的因素
需注意的是,新特能源并非一只純粹的硅料概念股。
主營業務結構顯示,2021年,其多晶硅業務營收占比為51.89%,剩下兩項主要業務則為風能、光伏電站的建設和運營,營收占比分別為34.79%、8.40%。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晶硅業務的確成為新特能源最大的盈利來源。
去年,貢獻一半營收的這項業務,卻實現了73.08%的毛利。
這也意味著,新特能源未來的估值潛力,仍然主要取決于其在多晶硅產能規模的擴張。
2021年,新特能源的多晶硅產能僅為6.6萬噸。隨著今年實施的一項技改的落地,其產能提升至10萬噸。且在去年,該公司同時啟動了內蒙古10萬噸多晶硅項目,預計將于2022年下半年建成投產。這意味著,該公司想提前一年完成年產20萬噸的產能目標。
的確,自2021年以來,在高利潤的誘惑下,多晶硅成為過去一年光伏產業鏈中投資力度最大的環節。超過2500億元資金相繼涌入多晶硅領域,產能大擴張就差時間而已。
這是一場技術與資本的競賽。頭部多晶硅廠商憑借著融資能力,提升自己的產能規模。即便未來產能過剩導致價格下跌,其亦可憑借較低的成本和規模化的優勢繼續賺錢。因此,對于新特能源而言,年產20萬噸的規劃目標尚未是盡頭。
此次投資176億元使其產能再行翻倍,彰顯了新特能源的“野心”。而募資盡數投入硅料項目的背后,其風能、光伏電站業務也會對其估值帶來影響。
財務數據顯示,最近兩年,新特能源的應收賬款規模較大。
2021年,該項數據為64.98億元,較2020年增長33.37%,較2019年增長65.93%。這其中,該公司的應收賬款主要來源于電站建設和運營業務,應收賬款占比超過九成。
“公司電站建設業務應收賬款金額較大,主要系電站建設規模較大,盡管公司通常按月與客戶進行結算,仍存在回款不能完全及時結清的情況。”“公司電站運營業務的應收賬款金額較大,其中基礎電費部分通常在售電的下一個月收到電網公司結算款項,補貼部分款項由財政部下發到電網公司后轉付給公司,補貼款項回款周期較長,通常需要1至3年左右的時間。”新特能源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上述應收賬款對象為大型央企客戶,回款風險較小,且補貼款項為國家信用,不存在回收風險。
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應收賬款規模的擴大,新特能源的壞賬準備隨之水漲船高。例如,在2021年,其壞賬準備已經接近4億元。
與此同時,圍繞電站建設業務屢屢發生的處罰事項亦成為“瑕疵”。
招股說明書顯示,新特能源及其子公司最近三年共受到23項行政處罰,除了一些稅務處罰外,其處罰緣由基本涉及電站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違法違規現象:違法違規使用宜林沙荒地、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等。
而在今年5月份,新特能源旗下子公司再入陷入電站建設違規風波。其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200MW光伏平價項目事項,因強鏟麥田而引發關注。
對此,新特能源曾回應表示,該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群眾工作不到位、合同簽訂程序不規范、監管工作缺失缺位及施工違法違規等問題,目前該項目已停止施工。
編輯:羅浩
關鍵詞: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