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放眼云嶺大地,糧食作物長勢旺盛,四野清新。
在紅河石屏異龍湖畔,金色稻浪翻涌,千畝雜交稻相繼迎來收割。曲靖馬龍區稻熟魚甜,實現“米袋子”“菜籃子”雙豐收。楚雄南華白蕓豆和荷蘭豆長勢喜人,成為群眾增收致富“金豆豆”……
作為農業大省,云南歷來將糧食生產工作擺在首要位置,舉全省之力確保糧食安全,端牢百姓“飯碗”。十年來,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由2012年的1687.3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1930.3萬噸,在全國糧食產銷平衡區中穩居第1位,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9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
【資料圖】
“藏糧于地” 守護百姓“飯碗田”
眼下,走進祿豐市和平鎮小廠村委會土地提質改造項目現場,農機來往于田間翻土作業,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
祿豐市大力實施耕地提質改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耕地后備資源開發項目,精心打造2.5萬畝“糧倉”,既確保了糧食安全,又增加了糧食產能。
位于蒙自市草壩鎮的“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稻浪隨風起伏,連片平坦的農田,交錯分布的玉米、蔬菜長勢良好。
紅河州堅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在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守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全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要素供給,助力紅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十年來,共審查35個重大建設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補劃方案,涉及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48萬畝,補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51萬畝,做到了“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云南省把“藏糧于地”作為增加糧食產能的重要抓手,建管并重,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真金白銀投入提升耕地地力。2021年云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資金56.13億元,完成面積480.05萬畝,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年度480萬畝建設任務。
同時,采取“疏堵結合”措施,堅決做好亂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安排專項資金,在全省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監測試點工作,為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管護機制探索方法和經驗。
昔日撂荒地,今朝致富田。云南省保護耕地和提高耕地質量,對糧食豐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藏糧于技 良種良法種好糧
連日來,云南多地進行的水稻現場測產驗收喜訊頻傳:個舊市大屯鎮種植的9畝、蒙自市草壩鎮種植的26.5畝“云秈650”實測畝產分別為719.19公斤、829.69公斤;祿豐市彩云鎮連片種植的122畝“云秈650”最高畝產801.7公斤,百畝平均畝產674.1公斤……
云南省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同類型優質軟香米品種一般畝產在450公斤左右,優質香軟米新品種“云秈650”在這些區域首次種植即獲得突破性的產量。云南省科技人員自主選育的水稻良種配套良法獲得高產,為糧食豐收插上了科技翅膀。
今年3月,云南“低緯高原藍莓基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通過田間評價。
“篩選出適宜云南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的早熟優良藍莓品種6個,成熟期從11月到翌年4月,填補了國內鮮食藍莓上市空檔期。”專家組對該研究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近年來,云南已成為國內漿果種植的核心產區。2021年,云南全省藍莓種植面積約10萬畝,產量約4.5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排全國第6位。目前,云南的藍莓產業形成了以滇中、滇南及滇東南,滇東北、滇西及滇西北為主的四大主產區。其中,以紅河、西雙版納、普洱為主的滇南及滇東南地區是云南早熟藍莓優勢產區,也是全省最大的藍莓主產區。
種地選良種,還要用良法。
時下,昭通威信縣4萬余畝水稻陸續進入收割期,各地搶抓有利天氣,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確保糧食顆粒歸倉、豐產豐收。通過不斷加大推廣適合山區作業的新型農業機械,威信縣目前已初步形成農機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等新型農業服務組織主動、自愿使用農業機械化收割的新氣象。
而在普洱寧洱縣,正值百香果采收的季節,為了讓村民保產量保增收,駐村工作隊請來了科技專家及時問診,為產業發展期遇到的問題及時“診療”。專家一邊找問題,一邊對農戶講解,幫助農戶掌握技術。
寧洱縣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和分布狀態,通過重點強化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載體能力,推進科技人才服務鄉村,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等舉措,加快特色產業良性發展。土壤改良、品種選優、合理施肥等這些農田法寶已逐漸為林下經濟、耕地作物、冬農蔬菜等保駕護航實現增量增產。
守好沃土良田、用好先進科技,云南糧倉愈發充盈。(張麗君 部分圖片由元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