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1月14日,在第六屆云南國際人才交流會·曲靖“智匯珠源”招才引智活動和云南省科協第十屆學術年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走進云南曲靖農業學校,開展“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主題報告,與學校師生們分享他扎根泥土,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積極探索科研攻關的實踐故事。
一大早,曲靖農業學校報告廳座無虛席,學校師生們激動萬分、翹首以盼朱有勇的主題報告。朱有勇以《一個“農民院士”的科研簡歷》為題,分啟蒙、求索、回歸三個篇章,用幽默樸實的語言,一個個生動有趣故事,帶領大家回顧了他從求學到扎根泥土探索科研,最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歷程。
“我們科學家們一定要打破常規,我們經常跟大家講的,季令非常重要,一定要讓你的季令對了,但是我們還要創新,把整個季令反過來用,把熱區的冬天當成我們昭通、曲靖的夏天,把它的春天當成秋天,一種就種成功了。”朱有勇分享了探索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的心路歷程。他把創新精神融入實踐,將冬天旱季生境(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與馬鈴薯生物學特點相耦合,創建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打時間差,錯季種植,成為我國最早上市的鮮薯,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稱號——“土豆院士”。
從“冬季馬鈴薯”到“林下有機三七”,在到“水稻上山”,朱有勇說的最多的就是創新,他也用自己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質樸真摯的“為民情懷”。
聆聽報告后,學校師生紛紛表示,要繼承和弘揚科技戰線的優良傳統,爭做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員、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以科學技術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路文清 曲靖市委宣傳部供稿)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