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關于公布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通知》,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嘉林木雕非遺工坊和怒江州福貢縣群發民族服飾加工專業合作社非遺工坊兩個案例入選。
據了解,非遺工坊是指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的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是開展非遺保護、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在帶動當地群眾就近、靈活就業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大理州劍川縣木雕藝術蜚聲海內外,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著濃郁地方民族特色,是集藝術價值、觀賞價值、珍藏價值和實用價值于一身的傳統文化產品,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藝術水平和文化涵養,將原有的粗獷、豪放的風格和江南木雕的細膩、精巧等糅為一體,成為全國木雕重要派別之一。
劍川縣在不斷壯大木雕產業的同時,依托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傳習所建立非遺工坊,培訓貧困群眾學習傳統工藝、技藝,擴大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門路,為推進文化扶貧和就業扶貧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嘉林木雕非遺工坊集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吸納帶動就業人數50人,提供30余個靈活就業崗位,為當地提供家門口就業機會,帶動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參與就業。
福貢非遺工坊依托獨龍毯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傈僳族和怒族傳統織麻工藝、麻棉紡織工藝和傈僳族男、女裝傳統服飾以及怒族男、女裝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等州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由福貢群發民族服飾加工專業合作社負責組織生產銷售和傳統技藝培訓。
福貢縣群發民族服飾加工專業合作社通過挖掘整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群眾研究設計、邀請專家培訓、外出參觀學習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民族服飾研發工作。在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同時,在布料、產品、設計、工藝等方面融入現代流行文化,進一步豐富民族服飾品種,擴大生產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4萬套,產品供不應求,除銷售怒江州本地外,還銷售到緬甸、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以上。通過“公司+農戶”、技能培訓、產業扶持等多種形式,積極幫扶并帶動了200多戶實現脫貧致富,為鄉村振興賦能的同時,有力地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周佳藝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 劍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