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云南是中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其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云南,眾多少數民族卻形成了他們所獨有的端午文化。
寅時至辰時
端午節當天的清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的布朗族寨子里,頭人和村老會共牽一只羊,手執楊柳、桃枝扎成的掃把,遍走各家門前,插一面紅紙旗幡,掃一下門庭,祝主人平安,主人則將事先準備好的一瓢冷水潑在兩人的雨帽和蓑衣上,表示已洗去羊的足跡。隨后將這只羊牽到樹下宰殺,每戶家長帶些米煮羊肉稀飯,祈求全寨平安。
巳時至午時
中午,各家各戶忙著包粽子,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傣族同胞們卻吃起了粽包。所謂粽包與粽子有些類似,都是用粽葉、竹葉或苞茅草葉把摻拌著花生、臘肉、紫米、糯米等原料,包裹成三角形或圓柱狀,但傣家的粽包往往還要在原料中放入一段半指長的木姜細枝條,使其更加味美清香。
申時至酉時
午飯過后太陽高高升起,云南省瀾滄江兩岸的拉祜族,便扛起鋤頭,提上水桶,開始種樹種花,在他們的傳說中,農歷五月初五是撒在田地里的種子脫離谷殼的日子,是種樹、種芭蕉、種竹子最好的日子嗎,在這一天即便把棒頭(木杵)插在地里都會生根發芽。
戌時至子時
從傍晚延續至深夜的盛會正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羅古箐的高原草場悄然開啟,普米族、傈僳族、納西族和白族的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唱著情歌,互訴衷腸;跳著舞蹈,表達愛慕,在歌舞同樂中結識朋友。
在云南“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端午節,各民族之間所呈現出獨特而又絢爛的端午文化,無一不體現著云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而如今,端午節除了傳統所賦予的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等意義以外,更多的是承載著各民族同胞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蔡樂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