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岸炊煙魚喚我,秋水共長天一色”。在老哈河流經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葦蓮蘇鄉的河段,天鵝和大雁悠然自得地覓食、嬉戲,與清澈的河水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很難想象,十年前這里還是生態環境惡劣、貧窮落后的鄉鎮。
(相關資料圖)
沙漠新綠氣候變
初秋時節,天朗氣清。沿著國道211線駛入葦蓮蘇鄉的沙漠、郁郁蔥蔥的錦雞兒密布在沙丘之上,在秋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讓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如今的綠色家園。 ?
葦蓮蘇鄉位于老哈河南岸,地處科爾沁沙地,十年前全鄉沙漠面積達到4536公頃。“我們這里風沙大、常年干旱少雨,種啥都是白費。”身材瘦小、面目黝黑的老人李鳳樹回憶著過去。
今年70歲的李鳳樹是治理這片沙漠的“功臣”,40余年來先后治沙近3萬畝。帶著樹苗、帶著水,從日出到日落;路難走,牲畜進不來,就自己扛著走……這近3萬畝的錦雞兒都是李鳳樹親手種下的。他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每畝補貼200元,我覺得更有希望了,有生之年還要一直種下去,我有信心讓沙漠再綠一點。”
在李鳳樹的帶領下,全村共有近百人參與到治沙隊伍中來。現如今已成功治沙2000余畝的戴宗恒自豪地說:“看到這一片片荒沙變綠,真的非常有成就感。現在樹多了雨水也多了,種啥都愿意活。”
近十年來,奈曼旗葦蓮蘇鄉持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生態建設總投入資金1.5億元。完成科爾沁沙地腹地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項目、封育項目、飛播項目 、種植防護林、重點區域綠化、村屯綠化項目。植被覆蓋度從15%增長到30.7%。沙漠綠了,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紅果掛枝經濟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葦蓮蘇鄉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按照“人均1畝果樹經濟林”的目標,把推動林果產業發展作為深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注重合作帶動,加強科技創新。輻射帶動全鄉450余戶發展經濟林產業。目前全鄉已發展經濟林7000余畝,培育打造了果樹經濟林專業村4個,精品果園42個,年產鮮果500萬斤左右,年銷售收入約3000萬元,林果業帶動人均增加純收入3000元以上。
在2014年成立的“萬佳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下,東風村目前已發展雞心果980畝。綠樹紅果枝頭掛,恰似燈籠亮心頭,村民們正沉浸在雞心果豐收的喜悅中。種植戶唐麗榮難掩笑意:“這一棵樹能結100多斤,一年能收入20多萬。生態好了,日子好了,我們的錢包也足了。”
金稻飄香產業變
秋日的葦蓮蘇,大片的稻田稻谷飄香,成熟的稻穗在迎風搖曳,田園風光宛若美輪美奐的畫卷。
葦蓮蘇鄉是奈曼旗旗優質稻米的主產區。適宜的氣候、獨特的地貌讓葦蓮蘇大米蜚聲旗內外。成就葦蓮蘇綠色大米有機、天然與美味的,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外,還有葦蓮蘇獨創的“生態有機,立體種養”產業化模式。素有市邊、旗邊、老哈河邊“三邊”村的葦蓮蘇鄉西奈曼營子村,經過改善水稻品種,采取“稻、蟹、魚”立體生態鏈種植模式,在種植過程中實現施有機肥、生物滅蟲、人工拔草等,確保了水稻綠色、有機、無公害種植,使稻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恢復。今天的葦蓮蘇鄉已注冊商標5個,綠色認證達1萬畝,有機認證300畝。西奈曼營子村黨支部書記朱慧志表示“從“無公害”到“綠色有機”,從“單一傳統種植”到“立體生態鏈”,葦蓮蘇大米為區域性綠色有機大米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十年樹木,碧水藍天,十年跨越,煥發新顏,固綠水青山之本,筑綠色發展之基。站在新起點,?奈曼旗葦蓮蘇鄉將繼續向綠而行,繪就一份綠色新答卷。(文:王愛國 劉陽 宋沛娟)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