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行情 > > 內容頁

全球速訊:“小雪豹被放歸賴著不走”引熱議 當地林草局回應

時間:2022-12-08 15:44:47 來源:成都商報

12月6日,一只“半歲雪豹被放歸賴著不走”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媒體報道稱,12月4日,拉薩市林周縣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將一只半歲大的雪豹放歸大自然,小雪豹一路跟隨飼養員,不停跳起、撲向飼養員的腿。飼養員只好兩手抱起雪豹,向山上走去并放歸。視頻發出后,有網友質疑,半歲大的雪豹恐怕無法在野外生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此,當地林草局工作人員表示,小雪豹在監控范圍內,現在只是鍛煉其野外生存能力。另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從目前三天的觀察來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也有專家認為,從自然界救助雪豹要慎重。如果已經救助,減少人為飼養、在可能獨立生存的情況下盡可能放歸自然是最好的。

小雪豹在救助地被放歸

當地林草局:其在監控范圍內

據媒體報道,這只雪豹剛出生便與母親走散,被當地牧民發現后送到鄉政府,鄉政府隨后聯系了林周縣公益性野生動物保護員旦增塔杰,送到他家中寄養。“最開始比小貓還小,喂了4個月,現在有四五十斤了。”旦增塔杰介紹說,“小雪豹如果家養更久,生存能力反而更不行。”

12月6日下午,拉薩市林草局野生動物保護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2月4日林周縣確實放歸了一只6個月大的雪豹。工作人員稱,放歸小雪豹的決定經過了充分考慮,放歸地也在監控范圍之內,“大家可以放心”。“小雪豹依然在我們的監控范圍內,現在只是鍛煉它的野外生存能力,如果發現它不適合野外生存,我們會把它送到拉薩市野生動物救護站。”

對于“雪豹賴著不走”的情況,工作人員解釋,小雪豹一直和飼養員生活,可能產生了一定感情。“這個標題可能引起了一些爭議,我們盡量讓雪豹回歸野外生活。”

12月7日上午,林周縣林草局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小雪豹的放歸地就是它當時的救助地,該地有護林員、管護員日常巡視。從小雪豹放歸起,管護員一直對它進行觀察。“從目前三天的觀察來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專家分析

從自然界救助雪豹要慎重

如已救助盡可能放歸是最好的

B站動物科普博主、《世界野生貓科動物》譯者“動物志-劍齒貓”(以下簡稱劍齒貓)介紹,低齡雪豹放歸野外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它已經長出恒犬齒,二是具備了野外捕獵技能。

劍齒貓表示,目前還缺乏雪豹長出恒犬齒確切時間的觀測記錄,“從體型相近的美洲獅推斷,大概在8個月。”而據已有的野外觀測,雪豹幼崽在10周左右斷奶,2-4個月大時跟隨母親外出捕獵,在6-8個月大時才學習捕獵。“雪豹會捕食巖羊等比自己體型更大的動物,需要跟母親學習鎖喉、咬斷頸椎等技巧,不是靠蠻力。”

現在學界一般認為,雪豹在18月齡的時候可以獨立生活,但仍在母親的領地范圍內活動。“這一過程在生態學上叫做擴散,它會嘗試著建立自己的新領地,也就是說18個月后還有一個緩沖期。”

劍齒貓介紹,除了網友關心的“這只小雪豹能不能在野外生存”,還應對“適不適宜放歸”持謹慎態度。他表示,這只小雪豹在兩個月左右開始和人類生活,因為一直是人類喂食,小雪豹容易將獲取食物和人類聯系起來,比如“肚子一餓首先想到向人類討食,接觸家畜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容易發展成為捕食家畜的慣犯”。劍齒貓對當地林草局“持續監控小雪豹活動”的做法表示認可。

“最好的救助、放歸方法,是人類提供一個接近野生的環境,提供食物,但又不直接接觸幼崽,讓它自己去摸索捕獵的方法。”劍齒貓建議。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遷徙物種工作組負責人徐艷君認為,從自然界救助雪豹要慎重。有的報道稱,發現雪豹幼崽,就撿回來“救助”,事實上這種方式未必妥當,因為可能母豹出去捕獵未歸,回來發現幼崽被帶走會很著急。如果已經救助,減少人為飼養、在可能獨立生存的情況下盡可能放歸自然是最好的。

“總原則是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生物進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在這個原則下,野保志愿者所遵循的第一原則就是,不人為干涉就是最好的保護。”徐艷君說。

記者注意到,國家林草局發布的《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管理辦法》已于2018年1月1日施行。其中第十條規定: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對體況良好、無需再采取治療措施或者經治療后體況恢復、具備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動物,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選擇適合該野生動物生存的野外環境放至野外。

(文: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宋昕澤 藍婧 實習生 吳亦陽)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