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七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今后一個階段防沙治沙工作的總體思路、工作重點和目標任務。《規劃》提出將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全力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0.3億畝;到2030年,規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0.9億畝。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我國扎實推進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根據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沙化調查結果,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2004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實現凈減少,由20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萬公頃(515.4萬畝)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66.70萬公頃(1000萬畝);并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面積持續“雙縮減”,程度持續“雙減輕”,沙漠、沙地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持續“雙提高”,沙區生態狀況呈現“整體好轉、改善加速”態勢,荒漠生態系統呈現“功能增強、穩中向好”態勢。
不過在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我國荒漠化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監測數據顯示:全國現有沙化土地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58%,分布于30個省(區、市)920個縣(旗、市、區),影響近4億人口的生產生活,嚴重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另外,荒漠生態系統修復處于初級階段,穩定性較差,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中等治理的面積占93%;加上區域水資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為活動仍然存在,氣候變化風險不容忽視。
“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十四五”和中長期防沙治沙還處于攻堅克難階段,鞏固成果和修復任務十分艱巨而緊迫,已成為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和難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規劃》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
據劉東生介紹,《規劃》的一個特點是強調分類保護沙化土地。在統籌考慮了沙化土地空間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對集中連片等因素后,將沙化土地劃分為干旱沙漠及綠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黃淮海平原半濕潤濕潤、沿海沿江濕潤5大沙化土地類型區、23個防治區域。根據沙化土地分布特點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等,確定7個重點建設區域,其中:優先治理區3個,優先預防區4個。
同時,《規劃》強調了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例如,在保護優先方面,強調對于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遺跡,堅持宜沙則沙,充分發揮荒漠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在重點修復方面,要求在科學評估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建設區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在適度利用方面,提出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利用光、熱、土、生、景等資源,適度有序地發展沙產業。除了種植業、林草特色養殖業、精深加工業外,鼓勵新能源開發,積極探索光伏治沙;推動沙漠旅游發展,提出新時期將重點支持32處國家級沙漠自然公園建設等。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規財司副司長許新橋表示,目前國家林草局已分別與防治任務重的12個省(區)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訂了《“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將開展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和林長制督查考核,重點考核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完成情況;并通過保障防沙治沙資金、科技示范引領等保障《規劃》目標完成。(文:王碩)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