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動自行車充電的麻煩事,楊小青有一肚子的話要說。
2006年,楊小青搬到航天花園小區(qū)。為了方便接送孩子,她買了第一輛電動自行車。
出行方便了,充電卻很難。小區(qū)沒有集中充電的地方,居民只能“各顯神通”。一樓的人把車停在樓道口,再從屋里牽線充電。楊小青住在6樓,車輛無法上樓,只能“飛線”充電。
一個插板再加十來米的電線,這是楊小青第一輛電動自行車的充電方式。“插線板不能自動斷電,晚上要定時起來拔插頭,就怕起火。”那幾年,為此她經常睡不好。
2018年,楊小青換了第二輛電動自行車。此時,隨著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的深入,宜昌正集中整治“飛線”充電,楊小青必須尋找新的充電方式。
想遍了各種招數(shù),走遍了周邊小區(qū),楊小青最終決定在濱江樂園小區(qū)充電:“那里有充電樁,距離小區(qū)相對較近。”
距離小區(qū)15分鐘、別人小區(qū)的充電樁成了楊小青第二輛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地方。“每天都要提前半小時出門。天晴還好,碰上刮風下雨,這走過去的時間,比我騎車上班的時間還長。”回憶當初,楊小青依然滿臉苦澀。
那兩年,楊小青一直期待著,自己的小區(qū)也能裝上充電樁。
這份期待在今年成為現(xiàn)實。3月份,航天花園小區(qū)改造工程完工,嶄新的電動自行車車棚成了小區(qū)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共有16個插座,直接掃碼就可以充電!”楊小青驕傲地演示起充電流程:插好插頭,手機掃碼,選擇時長,點擊支付,充電樁紅色燈亮起,充電開始。
歷時16年,楊小青關于充電的麻煩終于解決,她也正好用上了第三輛電動自行車。
“不用擔心起火,充滿就會自己斷電。有了地方停放,車輛不用風吹雨淋……”細數(shù)充電棚的好處,楊小青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宜昌,幸福的不止楊小青。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結合老舊小區(qū)改造、城市更新、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等工作,今年我市已先后為129個老舊小區(qū)安裝了充電樁。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87個小區(qū)安裝了充電樁。其余確無空地的小區(qū),由住建部門統(tǒng)一印制周邊充電棚分布圖,方便居民就近充電。
綠色出行漸入人心,電動自行車保有量仍在增加,居民的“充電自由”如何保證?住建部門表示,下一步將根據(jù)各小區(qū)實際需求,本著應建盡建的原則,持續(xù)增加充電設施數(shù)量,不斷優(yōu)化充電設施布局,用更便捷的充電方式助力綠色出行實時滿格電量。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劉晶晶 通訊員 崔國錦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wǎng)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lián)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