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期貨交易結算采取了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又稱逐日盯市制度,根據《期貨市場教程》所下的定義,是指每日交易結束后,交易所按當日結算價結算所有合約的盈虧,交易保證金及手續費、稅金等費用,對應收應付的款項同時劃轉,相應增加或減少會員的結算準備金。具體說來,就是期貨交易所的結算部門在每日收市時計算出該交易日的結算價,然后再根據當日交易的結算價,結算每一位會員所持頭寸的盈虧,虧損的必須通知該會員及時追加,盈余的則由期貨交易所的結算部門自動劃入該會員的賬戶,由此做到每日無負債。按同樣的道理,經紀公司再根據交易所的結算通知書,對自己的每一位客戶進行每日結算。可見,每日無負債結算使得會員和客戶結算準備金賬戶確實發生了現金的流動,盈虧是實際發生的。
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是不同的,假設某股民早先以20元的價格買入某支股票,而目前該支股票的價格僅為15元,從實質上看股民已經遭受了損失,但該股民可以這樣安慰自己,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虧損,只要我不將股票賣出,永遠不會變成實際虧損。股票市場上的浮動盈虧與期貨交易的“浮動盈虧”并不是同一概念,只要股票不被賣出,賬戶就不發生現金流動。
因此,期貨交易與股票交易的核心區別之一就是,期貨交易沒有浮動盈虧的概念(當然,嚴格說來,在具體的每一個交易日當中還存在賬戶的浮動盈虧變化)。客戶平倉之前的賬面盈利或虧損并不是一種狀態,而是有現金的流動,是實際發生的一種結果。
這兩種價格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兩種價格都受供需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干擾,變化大,而且價格確定機制十分復雜。
一般來說,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所受的影響因素類似,因此兩者的變化方向和幅度都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市場走勢的收斂性,黃金的基差(即黃金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會隨期貨交割期的臨近而不斷減小,到了交割期,期貨價格和交易的現貨價格大致相等。從理論上來說,期貨價格應穩定地反映現貨價格加上特定交割期的持有成本。因此,黃金的期貨價格應高于現貨價格,遠期的期貨價格應高于近期的期貨價格,基差為負。但由于決定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因素錯綜復雜,例如:黃金的近、遠期的供給,包括黃金年產量的大小,各國央行黃金儲備的拋售等;黃金的市場需求狀況,這里又包括黃金實際需求(首飾業、工業等)的變化,黃金回收與再利用等;世界和各國政局的穩定性、通脹率的高低、利率以及一些突發事件都是影響投資者心理的主要因素,進而影響黃金價格的走勢;投機者利用金價波動、突發事件大肆炒作,加上各類對沖基金入市興風作浪,人為制造供需假象。這一切都可能使世界黃金市場上黃金的供求關系失衡,出現現貨和期貨價格關系扭曲的現象,這時,由于黃金供不應求,持有期貨的成本無法得到補償,甚至形成基差為正值的情況,導致現貨價高于期貨價,近期期貨價格高于遠期期貨價格的現象。
隨著香港黃金市場等黃金市場的建立,全世界黃金市場已經連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整體,交易24小時不斷。由于受上述各種因素的作用,世界市場上的黃金價格經常劇烈變動。只有中、長期的平均價格,因其中和了各種投機因素,才是一個比較客觀反映黃金受供求影響下的市場價格。例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76年—1980年間的45次黃金拍賣中,實現平均價格228.56美元/盎司,該價格非常接近倫敦黃金定價市場在同一時期的平均值。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