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近年來,云南省紅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建水紫陶文旅產業鏈發展,把建水紫陶文旅產業鏈作為全州12條重點產業鏈之一來打造。提出了“兩區布局、四輪驅動、三化推進、五融四扶一跨”的紫陶文旅產業鏈發展思路,大力推動建水紫陶文旅補鏈、延鏈、強鏈。截至2022年底,建水縣登記注冊的紫陶生產銷售企業和個體戶達2536戶,實現產值50.1億元,輻射帶動從業人員近5萬人。
【資料圖】
夯實體系支撐 筑牢產業發展根基
紅河州不斷健全法治體系,頒布實施《建水紫陶產業發展條例》,制定《建水縣陶土資源保護管理辦法》《建水紫陶文化產業發展獎勵辦法(試行)》等法規和配套政策,組建建水紫陶園區管委會,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紅河州和建水縣都將紫陶文旅產業列入重點產業鏈進行打造,助力紫文旅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
強化人才支撐。以非遺傳承基地、大師工作室為載體,推動行業人才培養。目前,培育國家級大師3名、省級大師78名,紫陶類工藝美術專業職稱973名,獲人社部門認定的技能人才2721名。同時,引進國內外書畫藝術、現代雕塑大師,以及宜興、景德鎮等地陶藝大師1000余名,不斷擴大“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興辦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
筑牢科技支撐。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組建“上海交通大學—建水紫陶聯合研究中心”,完成了紫陶泥料與性能研究,得出了建水紫陶具備控濕功能的結論,開展新材料、新技術研發;建立政校企立體聯動、產教研融合發展機制,推動云南大學教研協同創新基地建設,紅河學院、紅河職業技術學院、云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等高校為紫陶產業輸送人才1400余名。
加強金融支撐。積極開發紫陶金融專項信貸產品,降低貸款利率,近兩年為紫陶企業發放“紫陶貸”1.56億元,為企業注入“金融活水”,涌現出崇文同創、銘窯昌泰、小云科技等一批實力企業。
堅持守正創新 發展紫陶多元業態
紅河州堅持把建水紫陶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重點打造,不斷創新拓展多元紫陶業態,促進紫陶文化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壯大。
陶城一體融合建設。圍繞“一核三區”(“一核”是以集生態、文化、休閑和旅游于一體的紫陶文化創意園為核心,“三區”包括東部片區、南部片區、西部片區,是紫陶產業配套聚集區)融合發展思路,打造出“中國最美50個特色小鎮”——西莊紫陶小鎮,紫陶文化創意園、紫陶博物館、碗窯古村保護項目等業態不斷為城市注入文化內涵,貝山陶莊、蟻工坊等藝術空間成為“網紅”打卡點,形成“陶在城中、城中有陶”的發展格局。
以陶為業拓展“夜間經濟”。放大紫陶文化帶動作用,延長消費時段,將紫陶展示銷售、手工體驗等業態融入景區,打造“白+黑”旅游模式,促進夜游經濟日漸升溫,推動紫陶街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并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紫陶里漢唐文化街上榜“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第一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跨界聯動促進鏈條延伸。堅持“藝術陶+生活陶”齊頭并進,深入探索“紫陶+”的無限可能,拓寬陶茶融合、陶酒融合、陶咖融合、陶旅融合等應用領域,與合肥榮電集團聯合研發,推出多款“紫陶+小家電”創新產品;重現傳統紫陶技藝的現代表現和非遺承載,積極申報建水紫陶外觀專利、發明專利、新型材料專利等,推動紫陶元素伴手禮、醫養產品開發,推動形成“紫陶+”跨界聯動效應,實現從“一片陶”到一條產業鏈的轉型,全面擦亮“千年建水紫陶”名片。
強化數字賦能 激活產業發展動力
紅河州通過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乘著數字經濟發展的“東風”,建水紫陶產業全面加速發展,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助力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數字建設按下“加速鍵”。通過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XR等技術,構建紫陶產業從原料生產源頭到消費者的全流程追溯體系,建水紫陶擁有了“身份證”;積極探索VR數字店鋪、AR互動等多元化數字營銷手段,實現市場精準營銷,豐富消費者體驗,助力非遺保護和品牌打造;啟動電子發票建水紫陶市場場景應用,相繼在“游云南APP”、阿里拍賣等平臺發售云南首款紫陶文旅數字藏品“獸耳方尊”、殘帖高瞻壺等,持續推動建水紫陶版權數字化進程,為產業轉型升級插上騰飛的翅膀。
電商培育打造“新高地”。建立健全電子商務平臺,加快布局建水紫陶數字經濟,近年來,建成建水紫陶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和選品中心,累計開展主播培訓1500余人次,培育建水紫陶電商300余戶,實現單個賬號月銷售額70萬元,電商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杜浩楠/文 方瑞/圖)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