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 教育目標:課程開發的第一步就是確定教育目標。教育目標是制定課程的基礎,可以指導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育目標應當對學生的學術、職業和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 學生需求:學生需求是制定課程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教育課程應該根據學生的掌握知識的程度、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和職業目標等特征和需求與期望制定。
(資料圖片)
3. 老師能力 :老師能力是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選擇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教師的能力和經驗可以幫助課程的安排,確保教學活動合理且具有挑戰。特別是,老師應當具備幫助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方法以及提供有效反饋的技能。
4. 技術進展:技術進步使得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的應用得到廣泛使用。對于需要使用技術來支持教學活動的課程,技術進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5. 資源:每個學校和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教育資源。在其它因素的基礎上,課程的設計需要考慮機構所擁有的資源,包括時間和金錢。
6. 政策影響:政策制定和履行也會影響課程開發。政府和學校為公共教育提供資金或制定課程標準的政策,可以促進或者限制課程設計的發展。政策制定的過程也應該將學生的需求、老師的愿望以及教學資源等諸多因素納入考慮。
課程開發的經典模式是什么?
課程開發的經典模式是目標模式。課程開發是指通過社會和學習者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課程開發的模式具體如下: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課程開發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課程論專家拉爾夫泰勒。過程模式。斯騰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課程研究與開發導論》中,對目標模式的課程理論進行了分析批判,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過程模式的課程理論。
情境模式被視為既能包含目標模式,又能包含過程模式的綜合化課程開發模式,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較強的課程開發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
要實現教育目標,就要對課程進行設計開發。同時課程需要跨越時間空間,因此,需要設計一個規劃,表明課程的決策和組成部分間的相互組織和調整。通過把課程的內容與時間上和資料上的限制相聯系,決定對象、內容和學習行為的組合,為教育參與者提供方向指導。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