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行情 > > 內容頁

今日看點:翁牛特:將“綠色信仰”永久烙刻在科爾沁沙地上

時間:2023-04-18 12:00:54 來源:中國網

一個個草方格壓下去,一株株草木長出來,一群群牛羊進棚圈,一座座流動沙丘被遏止,肆虐的風沙不在瘋狂……

最近,記者駕車行駛在剛剛貫通的穿沙路阿浩線上,新鋪就的黑色路面、稻草方格鎖住的沙丘,高低起伏錯落有致一一從眼前閃過,公路兩旁茁壯成長的松樹隨風搖曳,好像在向我們揮手致意,又好像在訴說鎖住沙龍的艱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翁牛特旗的治沙故事,就從這里開始講起……

翁牛特旗位于西遼河上游、科爾沁沙地西緣,原有沙化土地面積719.82萬畝,占全旗總土地面積的40.36%,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積的25.23%,占科爾沁沙地面積的9.3%左右,8個蘇木鄉鎮地處風沙區內,沙區人口約14萬人。受人為、自然、氣候等因素影響,歷史上的“平地松林八百里”逐步演變成了“八百里瀚海”,翁牛特旗一度成為赤峰市境內沙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難的地區。

深受其害、深知其苦。好多沙區的老百姓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晚上還平平靜靜的,一早醒來,沙子從窗口流到了炕中間,有的人家甚至黃牛順著沙坨上了房頂踩塌了房子……

這就是上個世紀翁旗科爾沁沙地真實寫照。

怎么辦,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只有向沙漠宣戰,據在翁牛特旗林草戰線奮斗了35年的付廣軍高工回憶:幾十年來,翁牛特旗治沙是在生存環境倒逼情況下,從群眾零敲碎打自發治沙,到上個世紀政府大包大攬,再到全民科學治沙,幾代人、數屆黨委政府篳路藍縷、前仆后繼,在成功和教訓中總結摸索,逐漸走出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怪圈,最終形成“以路治沙、依路致富”可持續可復制治沙模式,實現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夙愿。

沙區群眾為了生存,長期與沙地進行艱苦卓絕地斗爭。這期間,涌現了一大批堅守初心使命,甘于平凡奉獻的代表性人物,有1956年被評為“盟級勞動模范”,主動請示擔任義務護林員,為保護白音漢山林區做出突出貢獻的蒙古族黨員尼瑪扎布(鮑青山);有帶領一家老小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不向國家要一分錢,在茫茫沙丘上建起了1萬多畝的草庫倫的“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唐八十……一代又一代翁牛特兒女,矢志不渝地踐行著綠色行動,在科爾沁沙地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唐八十, 翁牛特旗烏丹鎮布力彥嘎查牧民,過去,這里氣候干燥,十年九旱,80%的土地被沙化了,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人口增多、干旱少雨、過度放牧等原因,布力彥嘎查的草地沙化日趨嚴重,后來,幾乎沒法住人了。那時,很多人望沙卻步,談沙色變。

記得那年的春天。

“早上起來,沙子堵著門,根本推不開,得從窗戶爬出去。”唐八十說。

沙進人退、沙逼人醒,他永遠忘不了那一年的沙,這件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治沙的種子。也是在這一年,布力彥嘎查的抗沙治沙之戰打響了。作為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唐八十在全嘎查黨員大會上擲地有聲:“這沙子欺負到我們頭上來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大家要行動起來,向沙漠要地、要樹、要草場,為子孫后代負責。”

唐八十的大女兒說:“我爸爸真是與沙子、林草有不解之緣。二十幾天穿碎一雙鞋,十幾天穿壞一個背心,十幾年來,他天不亮就起床,中午從不休息。”唐八十活生生地給村民們演繹了一把“敢叫沙漠變綠洲”的傳奇,村民們在無比折服的同時,也開始紛紛效仿,在他的鼓勵下一起學習治沙,全嘎查120多戶已有60多戶牧民以他的封育區為中心,開始治沙。截至目前,全嘎查120多戶牧民共同治理了8萬多畝沙地,有效保護了3000多畝草場、萬畝農田,成果覆蓋附近12個村莊。

在唐八十的帶領下,布力彥嘎查的生態植被大大改觀,他共自籌資金10余萬元,在茫茫沙丘上建起了1萬多畝的草庫倫,林木發展到十幾個品種,林草覆蓋率達到了95%。每當盛夏,人們走進這片莊園,鳥叫禽鳴好似一曲動聽悅耳的交響樂;白楊、垂柳、桃杏、青松,組成一幅美妙絕倫的自然風景畫。金秋時節,草叢間野雞展翅,山兔、狐貍出沒;林網中稻菽飄香,瓜果滿園,一派豐收景象。

現在唐八十已經年過古稀,但他還在堅持精心管護自己親手創建的“沙漠綠洲”,每天太陽升起之前,他都早早起床,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一把大鐵鍬,一步一步走向沙地深處,用一生的時間譜寫著一曲世代流傳的大漠贊歌。

唐八十,這位新時代的治沙“愚公”,在過去的30多年里,他以汗水耕耘、熱血澆灌,在茫茫沙海營造出一片綠洲。他先后被評為全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勞動模范,并先后獲得“全區綠化造林十大標兵”“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等榮譽稱號。但在他看來,這些都不重要,“留給子孫一片綠水青山”才是最重要的。沉重的家庭和工作負擔,壓不垮他的精神;長年累月的勞作,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如今已是彎腰駝背。但歲月沒能磨平他的初心,每每談到為什么治沙時,他總是憨厚地笑笑說:“我的行動,能換來兒女們的體諒,能贏得牧民黨員的支持,能為黨旗增光添彩,我就知足了。這里沙海還很多,我活著一天,就要治它24個小時。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方沃土,決不能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上!”

治沙是沙區百姓期盼,也是黨委政府的責任。

治沙,最壯懷激烈的一頁,在新世紀掀開。2001年,翁牛特旗被列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旗縣,同年,國家退耕還林、中德合作造林項目在翁牛特旗啟動實施。特別是2009年以來,旗委政府調整思路、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突出重點區域的治理,全力打造防沙治沙精品工程,掀起了大規模防沙治沙的新高潮。通過以路治沙、以水治沙、圍封飛播、沙產業開發等多項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全旗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提高。

以路治沙,是翁牛特旗治沙的創舉。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一套“開通穿沙公路、進行切割治理”的治理沙地模式,先后開通了響道線、圖哈線、都拉線、都冷線、烏白線等13條穿沙公路。這13條穿沙公路,縱橫交錯,將科爾沁沙地分割成若干生態治理區。條條穿沙路猶如臥在沙地中的巨龍,不斷地向外輻射綠色,鎖住沙龍,同時通過將沙區群眾成功轉移出來,讓治沙物資、治理措施進入沙漠腹地,實現了治沙與致富的雙贏。

據翁牛特旗林草局陳宗濤局長介紹,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沙地綜合治理584萬畝,占全旗沙化土地面積的81.13%。到2022年末,流動沙地面積由302.5萬畝減少到138.96萬畝、固定沙地面積由349.3萬畝增加到472.98萬畝。同時,為了改善沙地水資源狀況,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翁牛特旗啟動實施了引水入沙工程,相繼建設了引西拉沐淪河水入老哈河、小響水引水入沙等水利工程,累計引水1500萬立方米,使周邊沙地水位明顯提高,推動了林草植被快速恢復和沙產業基地的建設。

讓沙漠荒山披綠,讓沙漠成金,只是生態文明萬里長征的一個開始。如今,老百姓想的是如何走出“綠蔭下的貧困”。翁牛特旗委政府給出了明確答案;2021年6月,以張國華為班長新一屆旗委班子明確提出:東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園區、全域搞旅游”的發展思路,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為了讓沙區群眾在小康路上不掉隊,翁牛特旗委政府通過精心探索研究,將農牧民增收的路子定在沙地上。幾年來,根據資源分布情況和地下水資源狀況,翁牛特旗相繼嘗試開發了沙地林果、沙地水稻、沙地馬鈴薯種植和林下種養殖、沙地旅游等產業,創立了沙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形成了沙地治理、資源保護培植、資源開發產業化、增加效益、鞏固治理成效的良性循環機制,達到了既維護生態平衡又培育優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了人、地、經濟的和諧統一。

國家4A級紅山玉龍沙湖國際生態文化旅游區成功運營讓點沙成金,變沙為寶成為可能,幾年來,翁牛特充分利用沙漠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建設了國家4A級紅山玉龍沙湖國際生態文化旅游區,是距赤峰市區100公里,距北京、天津、沈陽等一線城市均在500公里左右,被譽為距離首都最近最美的大漠響沙旅游區。

景區占地面積15萬畝,以浩瀚的沙漠為主色調,集響沙,草原,湖泊,濕地,怪石,奇松等多種自然生態元素為一體,是周邊省市獨一無二的沙漠休閑旅游綜合度假區。景區由內蒙古龍谷旅游資源投資有限公司開發建設,自2012年公司成立以來,陸續完成了景區入口迎賓區、停車場、旅游公路、酒店接待中心、國內首家原生態集裝箱豪華客房、露天游泳池、酒店停車場、濕地木屋酒店、帳篷酒店、實景劇場、沙漠露天溫泉、紅山羽神境祠、特色越野穿沙路線、玉龍廣場、紅山祭祀廣場、專業沙灘運動場地、越野車基地、登山徒步路線、房車營地、露營營地、沙漠實景攝影基地等建設,開設沙漠越野車、沙漠駝鈴、沙地摩托車、環湖小火車、境山觀光車、滑沙、皮劃艇、騎馬、射箭、腳踏船、星空公園、樹橋探險、實景劇演出等二十余項娛樂項目,每年5-10月份,這里藍天麗日,沙白水碧,草綠林翠,游人如織。

阿什罕蘇木是翁旗的一張治沙名片,因治沙成果顯著,阿什罕蘇木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全蘇木的117萬畝沙地,已治理了96.5萬畝,3條治沙公路沿線已是一片綠洲。如今蘇木已走上了治沙造林、封沙禁牧、集中舍飼的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蘇木的6個嘎查,每個嘎查都建了標準化養殖小區,成立了合作社。蘇木還建了4處沙生植物加工廠,沙地里的錦雞兒、羊柴等灌木經過加工后,成為全蘇木3萬頭牛和15萬只羊的舍飼草料。目前,蘇木已發展400畝沙地水稻,飼養沙地牧雞2萬多只,還建了一個牛羊屠宰加工廠,“阿什罕”牌的有機肉、蛋、米正在走出沙地,走向市場。

青松寒不落,碧海闊逾澄。時間這位偉大的魔術師,從不辜負對拼搏者的允諾,從不吝嗇對奮斗者的褒獎。近年來,翁牛特旗先后獲得“全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先進集體”“全區生態建設先進集體”“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并在2015年承辦了全區防沙治沙現場經驗交流會。

點沙成金,染綠成富,科爾沁沙地深處響起了動人的變奏曲。目前,全旗共發展林果基地10.4萬畝、沙地牧雞10萬只、沙地水稻16萬畝、沙地人工藥材3萬畝、沙地馬鈴薯基地10萬畝,沙漠旅游業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此外,其他傳統林、沙產業也蓄勢待發。

經過多年的建設,沙地治理工程區林草植被得到了快速恢復和增加,有效遏制了風沙對村莊、農田草牧場和道路的侵襲,保護村莊180多個、農田草牧場300多萬畝、道路400多公里,扭轉了“沙進人退”的局面,增強了全旗廣大干部群眾防沙治沙、改善生態、建設秀美山川的信心和決心。而長期以來農民廣種薄收和牧民傳統放牧的生產方式也在時代的進步中實現了變革,從游牧放養到舍飼圈養、從毀林開荒到植樹種草、從廣種薄收到精耕細作的三大轉變,不僅改善了農牧業生產條件,也讓農牧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進一步加速了沙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綠色是翁牛特的傳統,也是翁牛特的未來!翁牛特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陳宗濤擲地有聲。

歲月流逝不舍晝夜,前進航程擊鼓催征。“十四五”期間,翁牛特旗將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全面建立旗、鄉、村三級林長制體系,大力推進林業草原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大規模、高質量推進國土綠化,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著力構建穩固的國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優質的生態產品供給體系、完善的生態公共服務體系、現代的基礎保障體系。

“十四五”期間,翁牛特旗計劃完成林業草原項目治理389萬畝,其中:林業項目56萬畝、草原項目333萬畝。重點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業治理面積31萬畝、草原項目治理面積105萬畝,翁牛特旗烏丹至白音套海生態旅游扶貧產業路兩側沙地綜合治理工程40萬畝,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211萬畝,完成退耕還草項目2萬畝,完成退化林分改造修復工程48.1萬畝。

生態文明建設要走得更長遠,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在持續推進防沙治沙過程中,翁牛特旗將科爾沁沙地治理列入國家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中的北方防沙帶治理范圍,開展綜合治理。一方面,以建設沙漠公園為載體,利用25萬畝沙地資源開展沙地旅游,帶動周邊地區群眾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打造清潔能源基地,在有條件的沙化地區實施光伏、風電等項目,推進沙地科學有效利用。再一方面,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繼續采取保護草場、植樹種草等方式,促進沙化土地植被恢復,持續改善沙地生態環境。治理方式上,通過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飛封造并舉,進行綜合治理,形成喬灌草的空間互補。同時依托內蒙古東部草原沙地綜合治理項目,繼續通過“以路治沙”“引水入沙”等多種模式綜合開展治沙工程,科學組織規劃,把翁牛特旗打造成全國防沙治沙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示范區。(文:叢金龍、丁春選)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