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行情 > > 內容頁

好日子背后的大產業——內蒙古鄂爾多斯檸條發展觀察

時間:2023-08-30 11:15:40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20年前,哪想過日子能過成今天這樣!”


(資料圖片)

站在自家的檸條地里,望著遠處悠然信步的羊群,54歲的雷治和露出了笑容。

“這1200畝檸條都是我家的,靠這些地,我養了300多只羊。你看看,多好。”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陽光把這個正在講話的內蒙古漢子的臉曬得發紅。

老雷的家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伊和烏素蘇木哈夏圖嘎查。在這里,一場由檸條帶來的改變正悄然上演。

老雷家的1200畝檸條

“以前山下是沙地、山上是石頭,啥也種不了。”老雷家有1400畝草場,如今1200畝都種了檸條。

“檸條是個寶,既是林又是草,防風固沙保耕地,放牧燒柴做肥料,還是牲口救命草。”這首廣為傳唱的民謠,是人們對檸條價值的描述。

坐在寬敞明亮的樓板房里,喝著熱乎乎的奶茶,誰能想到過去這里是沒水又沒電,羊都能爬上去的土房子?曾經,為了給剛種下的檸條澆點水,老雷每天要去3公里外拉水,“不快點,苗苗就會被沙子埋了”。

“20年前,家里年收入幾千塊,人都吃不飽,羊能吃飽嗎?”賣羊、賣羊絨,老雷一家的生計都在羊身上。回憶起過去賣羊,老雷直咧嘴:“羊瘦得那個嘞嘞,就是皮包骨啊,一只羊也就30斤,產肉、產絨量都不高。”

“那時候,我出門一看到沙子地就心煩。”2008年,政府來人講種檸條好,又能固沙又能喂羊,還給補貼,“我想,能治沙就行啊!”

杭錦旗林業和草原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趙云華還記得,第一次來老雷家宣傳種檸條的場景。“這小子家窮得啊,但是好在他相信政府,特別痛快地就同意把他家的地納入到項目里。”

翻騰沙地,熱火朝天。2008年,老雷家地里種下了500畝檸條,也種下了希望。

為了讓檸條更好地生長,老雷心一橫,把家里的羊賣了六七成,“老牧民家啊,是不能斷羊的,留下的,就是個念想。”“村里人看我把家里羊賣了,都當我是個傻子。”老雷說,“要不是無路可走,誰愿意背井離鄉去打工?”

這一走,就是10年。

2018年,檸條長大了,已年近半百的老雷覺得可以回家了。“這10年,每逢雨季,我都回來補種檸條。現在,別人家還是沙地,但是我家都是綠綠的。”望著一簇簇一人多高的檸條,仿佛老雷自己10年的辛酸淚都灌溉在了這綠油油的檸條地里……

生活也從這時有了好轉。

“如果沒有檸條,我這1400畝草地,加上農作物秸稈最多養50只羊。但是現在,有了檸條草場的保障,現在能養300只。羊群在檸條生長季都能吃到鮮嫩的枝條,檸條仍然在旺盛生長,對羊、對檸條、對草場都有好處。”

再幫老雷算了一筆賬:一只好羊能賣2000元以上,忙活一年,賣100只羊能掙20萬元,賣絨再掙10多萬元,去掉成本,收入也很可觀。靠這些收入,老雷把家里的房子重新蓋了,讓家里養殖種植設備都煥然一新,還給兒子在城里買了房。

對老雷來說,檸條確實是個寶,是致富的法寶。

趙云華說,在這種示范效益的帶動下,杭錦旗現在有3000多戶種檸條,全旗檸條保有資源達234萬畝,加上這兩年改良的草場,實際保有量可能有300多萬畝。

“現在,我在學怎么高效利用檸條。”老雷家的倉庫,擺放著嶄新的檸條飼料加工機器,“如果每年我能平茬300至500畝檸條,加工成混合飼料顆粒,既改善了檸條的適口性,又能在3個月休牧期有飼料保障。”

小檸條帶來大產業

帶著老雷的想法,我們來到了杭錦旗錫尼鎮錫尼布拉格嘎查的新泉飼料加工廠。

大量檸條等灌木原料在這里經過干燥、粉碎、揉絲、制粒(加菌)等一系列工序,被制成一顆顆小拇指大小的顆粒飼料。趙云華說:“檸條含有較高的粗蛋白和豐富的微量元素,能夠促進動物生長,改善肉質,搭配其他牧草和農作物秸稈制成的混合顆粒飼料的營養更加均衡,大大改善了適口性,提高了牲畜采食量。”

“這幾年產量逐年增加,現做現賣,很受農牧民追捧,不愁賣。”負責人德力格爾說,“受原材料短缺等因素影響,產品供不應求。”去年,他的加工廠僅檸條飼料就售出4800多噸,每噸能賣1400元。

杭錦旗有近300萬畝的檸條,為什么原料還會短缺呢?“一是很多人家的檸條種在沙漠里,運輸難度大,運輸成本高;二是在沙丘地段平茬,不能機器作業,人工作業的成本很高,本地和外地檸條每噸相差300元;三是平茬項目少。”德力格爾說。

走進一間廠房,一股濃濃的酒糟味兒撲面而來。“這是今年試驗的檸條發酵飼料,用45%的檸條、45%的玉米秸稈和10%的葵粕混合在一起,加上發酵劑,裹包等待3個月的自然發酵,一噸能賣到900元。”德力格爾說,這種微貯飼料的研發是鄂爾多斯市“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沙生灌木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的一項內容。

“項目要求生產200噸微貯飼料。”德力格爾說,微貯設備是用項目補貼金購買的,專家也會把微貯關鍵技術留在企業。“這樣的產學研產業支撐項目,幫助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減輕了小企業的資金壓力,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

“現在,微貯產品免費發放給奶牛場,在采集數據階段。”德力格爾說,前一陣有幾戶人家拿了一些回去喂奶牛,“他們說,牛吃了這個,產奶結的奶皮子要比吃普通飼料厚。”

“未來,鄂爾多斯市將通過更多項目輻射和高科技的產品研發,不斷培育壯大檸條加工企業。”

政策科技護航檸條產業發展

如何讓更多人像老雷一樣靠檸條過上好日子?這是鄂爾多斯市檸條產業創新發展勇毅前行的方向。

鄂爾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長烏云其其格說,全市形成一種共識,就是在鄂爾多斯的生態建設、治沙綠化、林沙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檸條是重要的抓手。

從20世紀60年代,鄂爾多斯市開始種植檸條治沙綠化,到80年代推廣以檸條為重點的灌叢草場建設,以此來改善生態,提高草地生產力,歷經60多年探索,不斷地推廣以檸條為重點的灌叢草場和灌木林建設。尤其是近年來,在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草原植被恢復項目、庫布其-毛烏素沙漠沙化地綜合防治項目等一系列國家重點項目的示范帶動下,依靠節水滴灌檸條,提高種植成活率,農牧民通過種植檸條治理退化沙化草原和改良沙蒿草場的積極性愈發高漲。

從“政府來種檸條防風固沙”到“我要種檸條治沙養畜,政府來補貼”,目睹農牧民這種轉變的烏云其其格說,“好的政策加上好的示范,已經讓老百姓開始主動種、愿意種檸條了。”

因為有了百姓的積極參與,鄂爾多斯成為全自治區檸條保有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市檸條種植面積已達到1260萬畝,有加工企業14家。如何把這綠色特產變為鄂爾多斯新的金字招牌?

“鄂爾多斯市黨委政府一直通過技術支撐、政策支持、資金投入,把檸條產業發展問題、堵點一一解決,才能把檸條產業做大做強。”烏云其其格說。計劃2023年到2025年每年完成檸條種植100萬畝,每年平茬檸條30萬畝以上,到2025年,全市檸條資源保有面積達到1560萬畝,到2030達到2000萬畝。檸條種植項目的大力支持勢必會激發農牧民種植檸條改良沙蒿草場的熱情,推進天然草原改良和天然飼草料基地建設,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

要想變為大產業,就要堅持全鏈條發展理念,聚焦難點、堵點、痛點關鍵環節,把“產學研”聯合攻關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搭臺,助推檸條產業高質量發展。“5月,我們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檸條產業發展中心。”烏云其其格說,中心由鄂爾多斯市林草局與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合作共建。“搭建平臺,建立產學研團隊,是為了在育種選育、合理建植、平茬機械研發、加工利用等關鍵技術以及產業發展上取得突破,讓檸條在鄂爾多斯未來生態建設、荒漠化治理、綠富轉化中起到關鍵作用。”

烏云其其格說,遇到干旱時,草原一片枯黃,只有檸條還片片綠色。綠色的檸條,已經和這片土地、這里的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文:徐凡、樊金富)

關鍵詞: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