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行情 > > 內容頁

閔慶文:調動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時間:2023-03-13 08:53:42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相關資料圖)

“對國家公園情況最熟悉的還是當地人,尊重他們的智慧、發揮他們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可以使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持續下去,實現人地和諧。當地人應當是國家公園建設和發展的參與者,也應當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說。

過去5年履職,閔慶文圍繞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兩大主題,提交了15件提案,均受到有關方面高度重視,有的還被列為重點提案。

閔慶文長期從事生態建設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研究。自2017年開始,他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聚焦自然保護地生態經濟功能協同提升的理論與方法,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和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進行應用示范。

閔慶文認為,國家公園建設應將當地居民視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當地人的傳統文化,優先保障他們的利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國家公園建設中。

“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將這些人遷移出去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保障他們的生存與發展,就需要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當地居民已經與當地自然融為一體,并形成了具有顯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和農耕文化,而這些既是生態保護的基礎,也是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閔慶文介紹,從國際上自然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以及中國自然保護事業發展實踐中可以看出,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視。

基于多年研究,閔慶文認為,國家公園建設應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里的山蘭稻種植已經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三江源國家公園里的藏族草原游牧、武夷山國家公園里的武夷紅茶和巖茶種植等也都是典型的農業文化遺產。“這些農業文化遺產包含著豐富的物種資源、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技術、濃郁的地方文化。適度的、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不僅不會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產生破壞,還傳承了農耕文化,其保護和利用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在國家公園建設中,應重視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將人的生存與發展權益和生態保護目標有機結合,并通過生態補償等手段,提高他們的保護意識。”今年,閔慶文的提案依然聚焦生態保護補償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如何通過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激勵重要生態功能區的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使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價值得到更好認可。”(文:果叮咚)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