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采購 > > 內容頁

什么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兩者對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時間:2023-03-30 10:52:54 來源:中金網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的提法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二戰后的美國經濟高速發展,農業相對而言是發展中的弱項,因此這個階段的美國提出了振興第一產業的目標。伴隨著資本的不斷涌入,美國的農業化也逐漸呈現出產業化的趨勢,因此美國通過一系列政策導向,推動了美國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日本六次產業化首先是以《農業基本法》為母法,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而后采取農工融合、農旅融合等多種業態,促進產業的深度融合,發揮農協和培育農民職業經理人,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在全國不同地區按照不同的主導優勢品種,發揮各自優勢,由地方政府鼓勵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的一種行為。主要以系列化的產業加工為主導,通過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形成種養、加工、銷售等一體化的經營體系。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逐漸完善,涉及的領域逐漸多元,組織結構逐漸多樣化,產業的機制逐漸的完善,發展的動力不斷充足,帶動效果日漸顯著。

一二三產業融合

我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強調“嵌入”式的融合,是希望借助龍頭企業、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村第一產業的發展,引進加工型企業解決農產品附加值不高的問題,進而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我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建立在產業原料基地基礎上的產業鏈條的延伸。從融合的主體來看包括四大類型,其中涉農企業主要參與到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環節,涉農企業通過投入資金、產房、技術等消化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由此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此外涉農企業還可以通過興建產業園區、農業綜合體等項目帶動農業的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渠道,一方面帶動農戶聯合經營,另一方面對接涉農企業和市場,以提高農戶的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家庭農場是以單個農戶為主體的經營單位,是規模生產的主體,比傳統農戶更容易發動,更愿意使用新技術,提升生產效率。

從融合的客體來看,農業內部的產業融合指的是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融合,例如當下較為流行的稻田蟹、蚯蚓雞蛋等等,農業內部的融合以發展循環農業為主,是一種復合經營模式。從利益鏈接機制來看,不是單純扶持幫助,而是推動農業相關經營主體能夠參與到產業融合中來。

通過股份合作等新型經營方式,讓農戶樹立契約精神,農戶按需生產后參與到利益分配中來。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農業競爭力增強、農村活力顯著提升的新型經營模式。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分類

農村第一產業的界定范圍是農林牧漁等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第二產業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是對農產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環節;第三產業是為農業的延伸產業,是對農業生產和加工提供服務的產業,包括農產品冷藏倉儲運輸、農產品批發零售、農資交易、大宗農產品期貨期權等,是多種經營形式的經營方式。

按照產業融合的主體來分,可以分為內生式融合和外生式融合,內生式融合指的是農業生產內部主體之間的融合,包括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農大戶等,外生式融合指的是與農村外部經營主體的融合,指的是工商企業參與融合并起到主導作用的融合。

按照產業融合的的程度可以分為深度融合和初步融合,初步融合是不成熟的融合方式,是不充分的融合,表現為簡單的產業調整和沒有形成新的形式和商業模式,農業價值增值有限;深度融合指的是充分挖掘了農業的多功能性,在業態上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形式,第二產業加工程度充分,第三產業拓展方向明確,是農業產業橫向和縱向的雙擴展,農業創造的價值量長,農民可以充分的享受價值增值的紅利。

按照融合的路徑可以劃分為組織內融合和組織間融合,內部融合是同一生產經營主體獨自進行農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全產業鏈形式;組織間融合值得是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聯合與合作,不同經營主體之間形成穩定的利益鏈接機制,形成統一的利益體。

產業融合理論

產業融合實質上是一種經濟現象,他最初起源于電信、出版、電視傳媒等行業,之后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邊界的模糊,新的產業融合體系才逐步形成。產業融合也可以看作是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在高新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企業內部的競爭力,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來的新業態,體現在產業之間的相互交叉和滲透、重組。

產業融合中農業與現代工業的融合,以及與現代旅游業、服務業、文旅業、醫藥健康產業的融合等,都是通過提升農業資源的產出效率,從而帶動農戶的增收致富。在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的過程中,也要從體制機制、技術人才等多個方面進行扶持。

一是完善農業相關制度,農業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斷完善,鼓勵農戶流轉土地,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壯大集體經濟,為農業產業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主動推廣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小農戶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做大做強單一特色品類農產品,實現農業產業的融合,進而提高農業效益,實現真正意義的現代化。

三是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道路,大力發展科技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以科技為引領,加快農業領域的創新,把農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構建起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產業融合道路。最后是解決農業發展人的問題,要做好農業產業的融合,人是核心因素,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業的人才隊伍,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把農業的優勢挖掘出來。

農業多功能理論

農業多功能理論起源于日本的“稻米文化”,是指農業的五大功能,分別是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中經濟功能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的農副產品,主要是用來滿足人類生產和發展的需要,他可以通過貨幣的形式被展現出來。

不僅僅滿足了國家的糧食安全需要,也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原料,為國家參與到經濟貿易中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作用。農業的第二大功能指的是,農業吸納部分勞動力,解決工業機械化出現的剩余勞動力問題,實現了就業市場的平衡發展,滿足了人們基本的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功能。

農業的第三大功能是政治功能,具體表現在農業是保持社會穩定的一大基礎產業,民間有俗語“家有糧倉,心底不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政治功能屬性就體現在農業的穩定,代表著一部分農民群體的穩定,也就是社會層面的穩定。農業的第四大功能是生態功能,農業的生長和成熟的過程,為大自然環境的正常運轉提供了基本的保證,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農業的生態功能表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上。

農業的第五大功能是文化功能,農耕文明的多樣性造就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屬性,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礎的功能,可以說保護農業就是在保護文化,保護文明。因此,農業的多功能性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提出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密不可分。

因此,農業的多功能性滿足了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更重要的是統籌考慮農業在農民增收、環境保護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綜合的作用。此外,要關注農業的生態屬性,農業自身參與生態循環起到了不可提到的作用。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屬報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豫ICP備2021032478號-36   聯系郵箱:897 18 09@qq.com